182影视 最新电影电视剧推荐排行榜

女孩 (2025)

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18日 14:50

视频标签:剧情  邱泽  汤毓绮  白小樱  林品彤  赖雨霏  

观看人数:1

评论人数:当前有 0 人发表了看法 我要评论

开始播放

剧情介绍

【电影】女孩丨Girl丨【2025】

a63edf71-9bd4-4c3a-a27d-83e9e1b83127.png

◎译  名 女孩 / Girl

◎年  代 2025

◎产  地 中国台湾 / 中国大陆

◎类  别 剧情

◎语  言 汉语普通话

◎上映日期 2025-10-31(中国台湾) / 2025-09-04(威尼斯电影节)

◎片  长 123分钟

◎导  演 舒淇 Qi Shu (id:27344175)

◎编  剧 舒淇 Qi Shu (id:27344175)

◎演  员 邱泽 Roy Chiu (id:27472493)

       汤毓绮 9m88 (id:35306044)

       白小樱 Xiao-Ying Bai (id:34968091)

       林品彤 Pin-Tung Lin (id:35665951)

       赖雨霏 Yu-Fei Lai (id:36516675)

       刘品言 Esther Liu (id:27488615)

       陈竹升 Chu-sheng Chen (id:27558803)

       叶如芬 Ju-feng Yeh (id:27544456)

       林强 Giong Lim (id:27225812)

       余静萍 Ching Ping Yu (id:27573056)

       张叔平 William Chang (id:27481361)

       黄美清 Max Huang (id:27542833)

       许力文 Li Wen Hsu (id:27546973)

       吴书瑶 Shu-Yao Wu (id:27544453)

       杜笃之 Du-Che Tu (id:27504213)


舒淇自编自导的处女作《女孩》(Girl)以 1980 年代末至 1990 年代末的台湾基隆港为背景,通过少女林小丽(白小樱 饰)的成长视角,探讨代际创伤、女性觉醒与自我救赎。影片融合半自传叙事与超现实意象,以细腻的女性视角解构父权暴力,同时通过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变迁隐喻社会转型期的集体阵痛。

一、创伤叙事的艺术转化:童年记忆的符号重构

影片以舒淇真实经历为基底,将家暴、父权压迫等创伤转化为具象化符号
  • 钥匙转动声与衣柜掌印:父亲酗酒后回家的摩托车钥匙声,以及衣柜内壁留下的挣扎掌印,源自舒淇童年躲避暴力的记忆。这些声音与视觉符号反复出现,成为恐惧的 “听觉图腾” 与 “空间伤痕”。

  • 书包里的气球:小丽将课本掏空藏入彩色气球,最终气球破窗飞出的场景,既象征青春期的反叛欲望,也暗喻被压抑的生命力。气球升空时的慢镜头与基隆港的灰暗天空形成对比,赋予超现实的诗意。

  • 母亲的背影:9m88 饰演的母亲阿娟整理家务的长镜头中,下垂的肩膀与沉默的动作,被舒淇称为 “理解母亲的瞬间”。这个场景将母性的坚韧与疲惫转化为视觉语言,完成导演与原生家庭的和解。

影片刻意回避直接暴力画面,转而通过环境细节传递压迫感。例如,父亲的皮带抽打声通过衣柜缝隙的光影震动呈现,既保护了演员心理,也迫使观众通过想象填补暴力空白。这种 “暴力留白” 的处理,使创伤叙事超越个人经历,成为集体记忆的载体。

二、女性觉醒的双重镜像:跨代际的自我映照

影片通过双时空女性角色的对照,展现不同代际女性的困境与突围:
  • 小丽与李莉莉的友谊:转学生李莉莉(林品彤 饰)的自由奔放与小丽的压抑形成鲜明对比。两人在废弃工厂涂鸦、抽烟的场景,既是青春叛逆的宣泄,也是对 “女性必须温顺” 社会规训的反抗。李莉莉最终因家庭压力被迫转学,其命运暗示在父权社会中个体反抗的脆弱性。

  • 阿娟的过往与小丽的未来:影片穿插母亲年轻时的闪回 —— 她曾是怀揣舞蹈梦想的少女,却因意外怀孕被迫放弃。阿娟在菜市场剁鱼的特写与小丽在课堂剪纸的画面交叉剪辑,刀刃的寒光与剪刀的银辉形成互文,暗示暴力与规训如何代际传递。结尾处,小丽在 1998 年的蓝天白云下奔跑,与 1988 年阿娟在烟尘中低头劳作的画面叠化,象征女性觉醒的代际接力。

舒淇通过镜像隐喻强化这种对照:小丽在李莉莉家的穿衣镜前模仿她的妆容,阿娟在厨房玻璃倒影中看到年轻时的自己。镜子既反射真实,也扭曲现实,成为女性自我认知的迷宫。

三、社会转型的视觉诗学:工业化进程中的身份迷失

基隆港的空间变迁成为影片的隐形主角:
  • 灰暗时代的窒息感:1988 年的基隆港被煤烟笼罩,工厂烟囱喷出的黑雾与狭窄街巷的逼仄构图,营造出压抑的生存环境。小丽在学校走廊透过铁窗望向港口的画面,将青春期的迷茫与工业文明的异化绑定。

  • 色彩解放的象征意义:1998 年后的场景突然转为明亮色调,基隆港整治后的碧海蓝天与小丽的碎花裙形成视觉解放。导演通过这种色彩突变,直接对应台湾社会从威权到开放的转型期,暗示女性教育机会增加与社会氛围转变的关联。

  • 建筑符号的暴力性:父亲工作的造船厂巨型起重机,在影片中既是经济支柱的象征,也是父权压迫的隐喻。起重机阴影笼罩小丽放学回家的必经之路,其机械轰鸣声与父亲的怒吼声形成声画蒙太奇,强化工业文明对个体的吞噬。

影片巧妙融入历史事件:1999 年 “9・21 大地震” 的新闻报道作为背景音出现,地震引发的地壳变动与家庭结构的崩塌形成互文,暗示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同构性。

四、导演风格的作者性探索:从演员到作者的转型

舒淇在处女作中展现出演员导演的独特优势:
  • 表演指导的细腻度:面对新人白小樱的紧张,舒淇通过 “情感记忆唤醒法” 引导其进入状态。例如,让白小樱回忆生活中被误解的时刻,帮助她理解小丽的孤独。这种基于表演经验的执导方式,使演员的情感表达更具真实性。

  • 侯孝贤美学的致敬与突破:影片中大量使用固定长镜头与自然光,如小丽在港口徘徊的场景,明显受到侯孝贤《悲情城市》的影响。但舒淇加入了更强烈的色彩对比与超现实意象,例如母亲剁鱼时突然出现的血红色光晕,将侯式的 “客观凝视” 转化为更主观的情感表达。

  • 声音设计的叙事功能:杜笃之团队打造的声景中,海浪声、工厂噪音与流行歌曲《梦醒时分》交织。海浪声在小丽情绪波动时逐渐增强,最终盖过其他声音,成为潜意识的听觉外化。这种 “声音蒙太奇” 赋予环境声音叙事动力,强化了影片的诗意氛围。

五、争议与反思:创伤叙事的边界探索

影片在国际影展获得认可的同时,也引发争议:
  • 符号化的人物塑造:有观众批评父亲角色过于扁平,沦为 “暴力符号”,缺乏人性复杂性。例如,父亲除了酗酒施暴外,没有其他性格刻画,导致人物沦为创伤的 “工具人”。

  • 社会批判的表层化:尽管影片通过基隆港的变迁暗示工业化对个体的影响,但对劳工权益、性别分工等深层社会问题的探讨较为浅尝辄止。有影评人认为,影片更侧重个人创伤的诗意表达,未能深入挖掘社会结构性压迫。

  • 女性觉醒的理想化:小丽最终逃离原生家庭的结局被部分观众视为 “童话式救赎”。在现实背景下,经济独立与教育机会的获得往往需要更复杂的社会支持,影片对此的呈现略显单薄。

结语:从创伤到超越的视觉疗愈

《女孩》不仅是舒淇个人的 “影像自传”,更是对台湾社会转型期女性命运的集体书写。通过符号化的创伤叙事、跨代际的女性镜像与诗意的社会批判,影片完成了从 “伤痕记录” 到 “创伤超越” 的升华。基隆港的天空从灰到蓝的转变,既是物理环境的净化,也是精神空间的解放宣言。正如舒淇在釜山获奖感言中所说:“想跟所有心里有伤的女孩说,你们可以勇敢走出属于你们美好的未来。” 这种带着痛感的希望,使《女孩》成为一部既扎根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女性成长史诗。
请在这里放置你的在线分享代码

播放列表

本文暂时没有评论,来添加一个吧(●'◡'●)

欢迎 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