剧情介绍
【电影】女孩丨Girl丨【2025】
◎译 名 女孩 / Girl
◎年 代 2025
◎产 地 中国台湾 / 中国大陆
◎类 别 剧情
◎语 言 汉语普通话
◎上映日期 2025-10-31(中国台湾) / 2025-09-04(威尼斯电影节)
◎片 长 123分钟
◎导 演 舒淇 Qi Shu (id:27344175)
◎编 剧 舒淇 Qi Shu (id:27344175)
◎演 员 邱泽 Roy Chiu (id:27472493)
汤毓绮 9m88 (id:35306044)
白小樱 Xiao-Ying Bai (id:34968091)
林品彤 Pin-Tung Lin (id:35665951)
赖雨霏 Yu-Fei Lai (id:36516675)
刘品言 Esther Liu (id:27488615)
陈竹升 Chu-sheng Chen (id:27558803)
叶如芬 Ju-feng Yeh (id:27544456)
林强 Giong Lim (id:27225812)
余静萍 Ching Ping Yu (id:27573056)
张叔平 William Chang (id:27481361)
黄美清 Max Huang (id:27542833)
许力文 Li Wen Hsu (id:27546973)
吴书瑶 Shu-Yao Wu (id:27544453)
杜笃之 Du-Che Tu (id:27504213)
一、创伤叙事的艺术转化:童年记忆的符号重构
钥匙转动声与衣柜掌印:父亲酗酒后回家的摩托车钥匙声,以及衣柜内壁留下的挣扎掌印,源自舒淇童年躲避暴力的记忆。这些声音与视觉符号反复出现,成为恐惧的 “听觉图腾” 与 “空间伤痕”。
书包里的气球:小丽将课本掏空藏入彩色气球,最终气球破窗飞出的场景,既象征青春期的反叛欲望,也暗喻被压抑的生命力。气球升空时的慢镜头与基隆港的灰暗天空形成对比,赋予超现实的诗意。
母亲的背影:9m88 饰演的母亲阿娟整理家务的长镜头中,下垂的肩膀与沉默的动作,被舒淇称为 “理解母亲的瞬间”。这个场景将母性的坚韧与疲惫转化为视觉语言,完成导演与原生家庭的和解。
二、女性觉醒的双重镜像:跨代际的自我映照
小丽与李莉莉的友谊:转学生李莉莉(林品彤 饰)的自由奔放与小丽的压抑形成鲜明对比。两人在废弃工厂涂鸦、抽烟的场景,既是青春叛逆的宣泄,也是对 “女性必须温顺” 社会规训的反抗。李莉莉最终因家庭压力被迫转学,其命运暗示在父权社会中个体反抗的脆弱性。
阿娟的过往与小丽的未来:影片穿插母亲年轻时的闪回 —— 她曾是怀揣舞蹈梦想的少女,却因意外怀孕被迫放弃。阿娟在菜市场剁鱼的特写与小丽在课堂剪纸的画面交叉剪辑,刀刃的寒光与剪刀的银辉形成互文,暗示暴力与规训如何代际传递。结尾处,小丽在 1998 年的蓝天白云下奔跑,与 1988 年阿娟在烟尘中低头劳作的画面叠化,象征女性觉醒的代际接力。
三、社会转型的视觉诗学:工业化进程中的身份迷失
灰暗时代的窒息感:1988 年的基隆港被煤烟笼罩,工厂烟囱喷出的黑雾与狭窄街巷的逼仄构图,营造出压抑的生存环境。小丽在学校走廊透过铁窗望向港口的画面,将青春期的迷茫与工业文明的异化绑定。
色彩解放的象征意义:1998 年后的场景突然转为明亮色调,基隆港整治后的碧海蓝天与小丽的碎花裙形成视觉解放。导演通过这种色彩突变,直接对应台湾社会从威权到开放的转型期,暗示女性教育机会增加与社会氛围转变的关联。
建筑符号的暴力性:父亲工作的造船厂巨型起重机,在影片中既是经济支柱的象征,也是父权压迫的隐喻。起重机阴影笼罩小丽放学回家的必经之路,其机械轰鸣声与父亲的怒吼声形成声画蒙太奇,强化工业文明对个体的吞噬。
四、导演风格的作者性探索:从演员到作者的转型
表演指导的细腻度:面对新人白小樱的紧张,舒淇通过 “情感记忆唤醒法” 引导其进入状态。例如,让白小樱回忆生活中被误解的时刻,帮助她理解小丽的孤独。这种基于表演经验的执导方式,使演员的情感表达更具真实性。
侯孝贤美学的致敬与突破:影片中大量使用固定长镜头与自然光,如小丽在港口徘徊的场景,明显受到侯孝贤《悲情城市》的影响。但舒淇加入了更强烈的色彩对比与超现实意象,例如母亲剁鱼时突然出现的血红色光晕,将侯式的 “客观凝视” 转化为更主观的情感表达。
声音设计的叙事功能:杜笃之团队打造的声景中,海浪声、工厂噪音与流行歌曲《梦醒时分》交织。海浪声在小丽情绪波动时逐渐增强,最终盖过其他声音,成为潜意识的听觉外化。这种 “声音蒙太奇” 赋予环境声音叙事动力,强化了影片的诗意氛围。
五、争议与反思:创伤叙事的边界探索
符号化的人物塑造:有观众批评父亲角色过于扁平,沦为 “暴力符号”,缺乏人性复杂性。例如,父亲除了酗酒施暴外,没有其他性格刻画,导致人物沦为创伤的 “工具人”。
社会批判的表层化:尽管影片通过基隆港的变迁暗示工业化对个体的影响,但对劳工权益、性别分工等深层社会问题的探讨较为浅尝辄止。有影评人认为,影片更侧重个人创伤的诗意表达,未能深入挖掘社会结构性压迫。
女性觉醒的理想化:小丽最终逃离原生家庭的结局被部分观众视为 “童话式救赎”。在现实背景下,经济独立与教育机会的获得往往需要更复杂的社会支持,影片对此的呈现略显单薄。
结语:从创伤到超越的视觉疗愈
播放列表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- 排行榜Top10
-
- 299牢笼 (2025)
- 122如果的事(2013)
- 121危险藏匿(2014)
- 11769式夏天(2025)
- 115适合我的酒店(2024)
- 114封神榜:决战万仙阵(2021)
- 113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守护者(2025)
- 112随身危机(2024)
- 112恐怖猴玩偶(2025)
- 110816(2023)
本文暂时没有评论,来添加一个吧(●'◡'●)